居家工作的一个月

今年以来,深圳的新冠疫情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,从一月初到现在,中间「清零」没几天,又有反复,仿佛「清零」才是生活中的特殊事件。

当然,其实去年也偶有零星爆发。比如我所住的宝安区,大概去年六月就被卷入过(虽然爆发的具体区域离我很远),当时还启动了全区大规模核酸检测,甚至外卖和快递也不能进小区,我还感叹「没料到小区门口的外卖架会有再搬出来的一天」——前一次看到这个外卖架,是在 2020 年疫情初期。

当时怎么也不会预料到,2022 年这个外卖架已经常驻小区门口,甚至,「居家办公」「封城」会再次到来。

深圳进入「半封城」状态是在 3 月 14 号,但在我看来,一个月前的 2 月 15 号就已有「失控」迹象——那天开始,深圳卫健委的每日例行公告中,病例不再使用连续记数,即使与之前的病例相关,也是每天从 1 开始独立记数。在此之前,深圳是按照传播链使用连续记数,深圳引以为豪的是流调和溯源的效率和效果(大量的人力物力啊),有办法有能力沿着一条链来清零和根除,用连续记数就是想呈现这些。而从 2 月 25、26 号起,连流调信息都变得精简和笼统。这些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,当然,相关工作人员还是非常努力在做着流调、找出密接人员,但有些事情啊,个人奋斗之外还要看历史行程。

这一波主要是福田区多点爆发,特别是上沙、下沙区域一发不可收拾,据说是香港输入引起的,路边社消息说还有偷渡客,官方没有正面说过,出于各种考量,可以理解。

我是 2 月 25 号开始居家办公的,因为我司在车公庙,离上下沙非常近,受到一些波及,办公楼也限制了出入。2 月 28 至 3 月 11 号这两周算是平稳,后面那周公司办公楼的限制也稍微放开,由于大家之前都乐观地觉得顶多封个几天、并没有带多少文件回家,于是都纷纷预约报备去公司取文件。我在 3 月 9、11 号这两天去了公司,11 号星期五那天,还觉得情况逐渐明朗,应该下周就会恢复正常了吧。

没!想!到!

就 12、13 号周末两天,深圳卫健委连发了好几个重磅公告:全市餐厅禁止堂食啊、公园景区关闭啊、福田区好几个区域升级中风险啊,最后一个是星期天晚上宣布全市公交地铁停运一周。于是 3 月 14 号深圳正式进入半封城状态。虽然此时我已经居家办公了两个多星期、也不是毫无准备,但这次还是加了更多的码——比如说我所在街道非必要不能出小区、要连续几天做核酸等等。当然,外卖和超市外送还是可以点的,只是运力有所下降,但不是什么大问题,也还好星期天晚上去扛了两桶饮用水回来。

封闭的这一周,我窗外楼下的马路,路边的店铺全都关着,行人约等于零,路面上除了落叶,什么垃圾都没有;到了傍晚,路灯按时亮起,看起来空旷、舒适,也有点寂寞,像是「人类突然间全都消失了」的科幻场景。

这次半封城对深圳来说是有效的,全市大部分区域都动态清零了,也如期在 3 月 21 号解封(有几个区甚至两天前就已经恢复交通了)。我司在刚解封的 21 至 25 号这周继续居家办公,前前后后加起来,居家工作了整整一个月。

这一个月来,我的最大感受是——再也不想做饭了。居家工作虽然节省了通勤时间,但还是挺累的:平日我司上下班规律、很少加班,都是公司的时间归公司、自己的时间归自己,现在都混到了一起,就连摸鱼也没有摸鱼的感觉和效率了;再者,还要被做饭洗碗、出门做核酸这些生活破事缠身。

我大概是个很不热爱生活的人。跟我住同一个小区的朋友说,这一个月下来她厨艺大增,而我只是觉得,这一个月下来我对做饭更加厌倦了。虽然外卖照常可以点,但疫情严峻,为了减少与他人接触、降低风险,我还是尽量自己做饭。对我来说,做饭是一套从买菜到洗碗的漫长流程,这个月则更特殊,我一般会一次买好好几天的菜,还要考虑如何储存、如何按易坏程度来安排每顿吃什么,每天都是被这些菜推着走,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、去焦虑这些菜;如果某一顿不想吃或不想弄之前想好的菜,又要进行一番心理斗争或重新安排;洗碗也是个大工程,这里的「洗碗」是广义上的,包括所有餐具、厨具和厨房环境,我个人对厨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、希望厨房可以永远保持没有水渍和油渍(which 绝大部分中式厨房无法做到),虽然做饭过程中已经尽力控制和保持,但还是逃不掉每次清洁工程都很累的命运。这个月在做饭这件事上,「心力交瘁」一词都显得苍白了。

我爸跟我说,你要把做饭当作一种乐趣。Well,这和对我说「你要把活着当作一种乐趣」有什么区别?我不能说做饭这件事是全然无乐趣或痛苦,而我做的东西还是能吃的,平日里也时常心血来潮自己做饭,但当一件事没有选择的自由后,性质就变了。生活亦如此。


一份境外快递的一个月

由于疫情,境外快递本来就慢了,而深圳年初就给境外快递加码,再加上这次半封城、快递停滞,于是花了将近一个月才收到一份从日本东京寄出的 ems。(写到这里的时候,4 月 22 号,由于疫情日本邮政暂停了所有发往中国大陆的包裹。)

说起来,这份快递在上一个阶段就已经相当崎岖了。如同之前,我在日本亚马逊、Pokémon Center 网店等网购了一些东西寄到在日本的友人心心那里,再请她全部打包转寄回国。这次包裹里其中一样东西是游戏《宝可梦传说 阿尔宙斯》,这个游戏今年一月底发行,去年就在 PC 网店预订了(为了画册特典),但它迟迟未发货,整个包裹万事俱备就等它了。后来才意识到是信用卡扣款不成功的问题——我用的是招行的全币 Master 卡,但近两年日本这些网站(包括亚马逊)对非日本的信用卡越来越限制,经过实验,即时扣款有一定概率成功,但预约扣款就大概率失败。后来又是麻烦心心帮忙刷了她的卡,才终于收到了 PC 这单。

3 月 7 号,这份 ems 从东京寄出,轨迹如下:

0307:日本邮政收件;
0308:离开日本,发往中国;
0311:到达广州;
0312:离开广州,发往并到达深圳;
(0314:深圳半封城)
0316:送交深圳海关;
(0321:深圳解封)
0324:收到邮政短信,提示一些开拆国际快递的注意事项;
0326:深圳海关放行;
0327:离开深圳邮件中心,发往并到达具体网点;
0328:收到快递员短信,通知去指定地点取件;
0329:取件。

我对现阶段境外快递会很慢已有心理准备,但没想到会慢成这样……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,我看现在也是一个样,无比怀念前些年在北京时,三天就可以收到东京发出的 ems。

一月时,深圳 0107、0115 两起疫情都推测是境外物品/冷链感染,于是深圳大刀阔斧给所有境外快递一视同仁统统加码——不再上门派送,收件人要到指定地方取件,且要当场拆开进行消杀;而且最开始时,收件人健康码还会变黄码,要去指定医院做一次核酸检测。

但这快递我是一定要收的,于是做好了遭遇各种麻烦的心理准备,甚至查好了黄码指定核酸的医院——因为这段时间一直需要 48 小时核酸证明出入各种地方,再测一次也没有麻烦更多(因为已经很麻烦了)。不过近期好像没有再赋黄码。

3 月 29 号下午请了半天假,去一个叫作「益成工业园」的地方取件。这个地方在山脚下,离水库很近,没有地铁能到,下了公交要走将近一公里,总之,非常偏僻。按着地图走了进去,里面是一片低矮的楼房,像是什么厂房车间;按照短信指引,找到了邮政的「厂房」——非常不起眼,也没有指示牌,不走过去都看不到的那种。

取件点在邮政的「厂房」对面,是临时搭出来的,上面写着「西乡街道入境邮件快件集中开拆点」,我明明是新安街道的啊,这是咋回事?填好表单后,工作人员去找出了包裹,让我确认了一下——啊,这么多天,终于见到了这份我朝思暮想的包裹!随后我拍下外箱的遗照,因为下一秒,工作人员就把它拆了,把里面的东西逐一取出来一顿狂喷,最后把湿漉漉的各种东西装到黑色塑料袋里,递给了我。

不知道该说我是幸运还是不幸。之前在网上看过其他人的记录,有人说他的包裹里是纸制品,但还是要按规定喷消毒液,最后全都泡水遭殃;也有人说他去的取件点,纸制品会放消毒柜里消毒。就我所观察,这破地方没有消毒柜这么高级的东西,全都喷消毒液完事,这是不幸;而相对幸运的是,我的大部分东西外面都有一层塑封,拿到手之后我立刻一顿狂甩进行补救,最后真正悲剧的只有一本没塑封的杂志的边缘。

拆开包裹前,我问工作人员是不是一定要取出来消毒,得到肯定回复。怎么说呢,也不是要质疑政策的合理性,但就个人感觉的话,多少觉得有些荒谬:首先并不是全部快递都是冷链,常温环境下病毒附在非生物体上的存活时间不会很长;再者,包裹外箱在入境过程中已经消杀过很多次,而且过程中还有静置时间,这还要拆箱对里面的东西消毒,就有点 emmmm……当然,政策的角度是宁可杀错、不可放过,而且一月时境外物品有过(疑似)前科。

但是,就算要消毒,也该保证每个取件点至少不要那么简陋原始、至少用上科学的消毒办法吧,这世界上是有很多东西不能碰水的啊。但反过来想,说不定这个政策就是想用不科学的办法来劝退大家,让大家不要收境外快递,一个猜想,不一定对。

就这份快递来说,箱子里面已经封闭 20 多天没被动过,我觉得里面应该比外面干净安全多了。


在写这篇文章时,深圳已经恢复到相对正常——偶尔还是有零星病例冒出,也依然要持 72 小时核酸证明出入各种公共场所。4 月 6 号,电影院也恢复营业,赶紧去看了《新蝙蝠侠》和《神奇动物 3》——这来之不易的日常啊。

但这个月,上海陷入疫情、出现种种出乎意料的严重状况(当然,我没有身在上海,只是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以及上海的朋友来了解)。看到一些人把深圳和上海放在一起对比——毕竟都是一线城市,爆发时间和源头也相似——然后捧高踩低。

我第一时间的想法是:千万不要「毒奶」深圳啊!身在深圳,知道有一定运气成分,也看到了这次深圳抗疫的不完美和代价。疫情如此翻来覆去真的很心累(我当然知道医护和基层人员更累,但我作为普通人也是有权利觉得心累的啊),新冠疫情到今年已经第三年,毒株变异了好几个,之前我们的严防死守很有成效,但架不住跨地区人员流动带来的病毒传播,也不知道一直这么封闭下去是不是长久之计。这次深圳还是走着大投入的老路,但行之有效。

这里不想说严防和开放到底哪种更「科学」这种宏大问题(毕竟我不懂),只是上海这次的情况实在是……没有去解决具体的问题,反而一直产生新的问题,非常令人不解——就,已经不是「派别」之争了,而是应该对具体问题逐个击破。

这次深圳当然也有种种问题,不过基本可以听取市民的声音、实事求是地快速解决,颇有小平同志所说的「不管白猫黑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」遗风。

还想说一下火到外地去的深圳卫健委公众号。作为曾经的传播学学生,其实一直持辩证看法——虽然它以年轻大胆、贴近用户的画风在各种政府官号中鹤立鸡群,但底下还是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:比如反复讲着「深圳人只想搞钱」这种段子,我觉得打工人用来自嘲没问题,但深圳众多企业存在加班严重、强制 996 的现状,政府官号却没有正视问题、反而强化这种刻板印象;再比如深圳的全民核酸检测,这要耗上大量的人力物力、也给普通市民带来诸多不便,于是用「收集贴纸」来转移视线和情绪,我可以理解和配合核酸检测,但这些贴纸值得这么大书特书吗?不过这几个月里,深圳卫健委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的确非常不错,而且利用公众号留言的平台,与大家互动、听取了大家的声音,也实际上促成了一些措施的改进,这些都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。

就写到这吧,希望大家都好。